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判斷電導率傳感器校準結果是否準確,需要通過驗證校準后的測量精度、檢查校準過程的規范性以及結合實際使用場景驗證等多方面綜合判斷。以下是具體方法和步驟:
一、通過標準溶液驗證校準精度
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判斷方式,利用已知準確濃度的標準溶液檢驗校準后傳感器的測量值是否在誤差允許范圍內。
選擇驗證用標準溶液
若校準用的是單點校準(如用 1000μS/cm 溶液),驗證時可選用另一濃度的標準溶液(如 500μS/cm 或 2000μS/cm),濃度應在傳感器量程內且與校準點有一定差距,更能反映整體精度。
若為多點校準(如用 100μS/cm 和 10000μS/cm),可隨機選取其中一個校準點的溶液再次測量,或選用中間濃度的溶液(如 1000μS/cm)驗證線性精度。
測量并對比誤差
將校準后的傳感器探頭清潔后,玩全浸入驗證用標準溶液中,靜置至讀數穩定(同校準步驟)。
計算測量值與標準溶液理論值的偏差,公式為:
誤差 =(測量值 - 理論值)/ 理論值 × 100%
若誤差在傳感器標注的精度范圍內(如 ±1%、±2% FS 等),則校準結果合格;若超出范圍,需重新檢查校準步驟或再次校準。
二、檢查校準過程的規范性(排除操作失誤)
若驗證時誤差較大,需先排查校準過程是否存在操作問題,避免因步驟錯誤導致 “校準失敗" 被誤判為 “校準結果不準"。需重點確認以下幾點:
標準溶液是否合規
溶液是否在有效期內(過期溶液濃度可能變化);
溶液是否被污染(如混入其他液體、容器未清潔);
溫度是否穩定(若未開啟溫度補償,需確保溶液溫度為 25℃,或按公式準確換算)。
操作步驟是否正確
探頭是否玩全浸入溶液(未露出液面會導致測量值偏低);
探頭是否接觸容器壁或底部(可能引入干擾);
校準模式是否正確(如多點校準是否按順序完成所有點的校準);
數值是否準確輸入(手動校準時是否誤輸標準值)。
三、結合實際樣品對比(輔助驗證)
若沒有額外的標準溶液,可通過測量已知電導率范圍的實際樣品(如純水、自來水)輔助判斷,前提是已知該樣品的電導率大致范圍:
純水的電導率通常在 0.1-10μS/cm(取決于純度);
自來水的電導率通常在 50-500μS/cm(因地區水質而異);
工業廢水的電導率可能在 1000μS/cm 以上(視污染物含量而定)。
若校準后的傳感器測量這些樣品的結果與經驗值偏差過大(如自來水測出 1000μS/cm),則可能校準不準確。
四、長期穩定性觀察(適用于連續監測場景)
對于在線式電導率傳感器(如工業廢水監測、水族箱監測),可通過觀察校準后的數據穩定性判斷:
若在被測溶液成分穩定的情況下(如恒溫、無新污染物加入),測量值持續漂移(如每小時變化超過 5%),可能校準結果不可靠;
若數據穩定且符合工藝預期(如水處理中電導率需穩定在某一區間),則說明校準有效。
總結
判斷校準結果是否準確的核心標準是:用標準溶液驗證時,測量誤差在傳感器規定的精度范圍內,且校準過程無操作失誤。若多次驗證均超出誤差范圍,需考慮傳感器是否存在硬件問題(如電極老化、電路故障),必要時聯系廠家檢修或更換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