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光學流通池是 UV 法 COD 在線監測儀器中水樣與紫外光發生作用的核心部件,其設計(材質、光程、結構)直接影響測量準確性、抗污染能力和使用壽命,關鍵技術要點如下:
材質選擇:需滿足 “紫外光高透過率" 和 “耐腐蝕性" 兩大要求。
主流材質為石英玻璃:紫外光(254nm)透過率>90%,化學穩定性強,耐酸、耐堿(除氫氟酸外),適合市政污水、工業廢水(如化工、印染廢水)等復雜水質場景。
替代材質為高硼硅玻璃:紫外光透過率(254nm)約 70-80%,成本低于石英玻璃,但長期使用易受高濃度有機物附著影響,適用于水質較清潔的地表水監測。
光程設計:光程(流通池內紫外光傳播的距離)決定了儀器的靈敏度與量程,需與監測場景匹配:
長光程(10-20mm):提升低濃度 COD(<100mg/L)的檢測靈敏度,適合地表水、飲用水監測;
短光程(5mm):避免高濃度 COD(>1000mg/L)導致的吸光度飽和,適合工業廢水(如造紙、制藥廢水)監測;
可切換光程:通過電磁閥控制不同光程的流通池切換,實現 “低濃度高精度 + 高濃度寬量程" 的兼容,是膏端儀器的常用設計。
防污染結構:流通池內壁易附著水樣中的懸浮物、有機物,導致光程變化和測量誤差,因此需具備防污染設計:
內壁拋光處理:降低污染物附著概率,同時減少光散射;
自清洗功能:通過高壓清洗水(或空氣)反向沖洗流通池,或采用超聲波清洗技術,定期去除內壁附著污染物,建議每 24 小時清洗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