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更新時間:2025-10-27
點擊次數:52
UV 法 COD 在線監測數據需通過嚴格的有效性判定與質量控制(QC)流程,確保數據可用于環保執法、工藝調控等場景,核心方法如下:
數據有效性判定標準
儀器狀態要求:
儀器需處于正常運行狀態(無顧障報警、維護狀態),核心部件(光源、泵、檢測器)工作正常(如光源光強≥初始值 70%)。
校準有效:最近一次校準(單點或多點)在有效期內(如單點校準<7 天,多點校準<90 天),且校準誤差≤±5%。
數據合理性要求:
濃度范圍:測量值在儀器量程內(如 0-2000mg/L),超出量程的需經稀釋后重新測量,否則判定為無效。
精密度:連續 3 次測量值的相對標準偏差(RSD)≤5%,否則判定為可疑數據,需重新測量。
相關性:與歷史同期數據相比,變化幅度≤50%(特殊情況如暴雨、工藝調整需人工確認),否則標記為異常。
質量控制措施
日常質量控制:
零點檢查:每日用超純水檢查零點吸光度,若>0.01Abs,進行零點校準,否則當天數據無效。
標準溶液核查:每周用中間濃度標準溶液(如量程 50%)核查,相對誤差≤±10%,否則需重新進行單點校準。
定期質量控制:
比對監測:每季度與實驗室重鉻酸鉀法進行同步比對,采集 10 組實際水樣,相對偏差≤±15%,否則需查找原因(如儀器故障、校準錯誤)并修復。
性能驗證:每半年按 HJ/T 191-2005 標準進行重復性、漂移、準確度驗證,全部指標達標方可繼續使用。
全程序空白:每月進行一次全程序空白試驗(用超純水作為水樣,從采樣到檢測全程參與),測量值應≤方法檢出限(如≤2mg/L),否則提示存在污染(如管路污染、試劑污染)。
數據有效性標識與處理
標識規則:根據判定結果對數據進行標識:
“有效":符合所有有效性要求的數據,可用于統計分析和上報。
“可疑":輕度偏離要求(如 RSD=6%),需人工審核后決定是否有效。
“無效":嚴重偏離要求(如儀器故障時的測量值),不得使用。
缺失數據處理:
短期缺失(<4 小時):用前后有效數據的線性插值法填補。
長期缺失(>4 小時):標記為 “缺失",在統計報表中注明原因(如儀器維護、停電)。
質量控制記錄與追溯
記錄要求:詳細記錄校準、核查、比對等 QC 活動的時間、操作人員、所用標準溶液濃度、測量結果、偏差等信息,保存至少 3 年。
追溯系統:建立數據溯源鏈,每個有效數據需關聯對應的儀器狀態記錄、校準記錄、QC 記錄,確保數據可追溯,滿足環保部門核查要求。